文:梁又勻 韓哲熙
來源:新消費日報(ID:cls-xxfribao-01)
在中秋國慶假期前后,港股IPO再次熱鬧起來。時隔數個季度,港股不僅再次迎來多家公司同天上市,還有數家公司通過聆訊,排隊等待招股,而已完成遞表、有計劃港股上市的公司更是持續增加。
其中,國內消費類公司赴港上市較為活躍。
近期,主營大米、雜糧產品的十月稻田已完成港股招股,擬募資6.94億~8.44億港元,總發行市值為138.86億~168.77億港元,計劃于10月12日正式上市。主營火鍋預制菜產品及連鎖門店運營的鍋圈食匯,也在經歷了漫長等待后于近期通過港股聆訊,將在不久的將來擇機招股上市。
與此同時,在A股遞表已久的蜜雪冰城也傳出擬赴港股上市的消息,計劃于明年在港股進行約10億美元的IPO,并已選擇美國銀行、高盛和瑞銀牽頭安排上市事宜。不過與其他新茶飲品牌一樣,蜜雪冰城在回應新消費日報時僅表示“不予置評”。
進入2023年最后一個季度,包括滬上阿姨、古茗、自然堂母公司伽藍集團等國內知名消費品牌,均曾有意將首站上市地點選在港股。同時選擇A股遞表后轉戰港股的品牌亦不在少數。
國內消費需求進入回暖穩定期,港股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國內消費公司的上市重要選擇。
01
半年通過聆訊!
鍋圈食匯、十月稻田上市在即
曾于上半年向港交所遞表的十月稻田和鍋圈食匯近期先后通過了聆訊。
10月6日據港交所文件,鍋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已通過上市聆訊,即將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華泰國際和中金公司擔任聯席保薦人。鍋圈食匯此前曾在10月4日更新招股書,這也是繼其于2023年4月首次遞交招股書失效后的第二次申請。
據統計,在沖擊港股IPO前,鍋圈食匯共計完成7輪融資,除未披露金額的戰略融資外,融資總金額接近30億元。投資方包括不惑創投、IDG資本、嘉御基金、天圖投資、物美集團、茅臺建信基金、招銀國際資本、三全食品、分眾傳媒等機構。
招股書數據顯示,鍋圈食匯在2022年首次實現扭虧為盈,今年前4個月鍋圈食匯的凈利潤達1.2億元。在鍋圈食匯的營業收入中,來自加盟商的收入連續三年都占到了90%以上。截至2023年9月其門店數已增至9978家,距離到達創始人楊明超去年喊出的萬店目標已然不遠。
如果說鍋圈食匯、蜜雪冰城、茶百道是靠加盟模式沖刺港股的典型樣本,首次遞表就通過聆訊的十月稻田則是靠線上電商硬是把中國人餐桌剛需——大米玩成了中高端網紅品牌。
十月稻田首次傳出要赴港上市的消息是在2022年8月。今年3月,十月稻田首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申請上市,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國際為聯席保薦人。9月17日,十月稻田通過港交所聆訊。
據公司在港交所公告,預期十月稻田將于10月12日于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從時間和節奏上看,十月稻田的遞表到上市堪稱“神速”,僅耗時7個月。
資料顯示,十月稻田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2005年成立的沈陽信昌糧食貿易有限公司,2010年后創始人王兵看準線上電商的機遇,將其發展為線上品牌“十月稻田”和“柴火大院”。從2019年后,十月稻田在電商平臺上銷售大米、雜糧等產品產生的收入排名第一。
財務數據表現上,2022年十月稻田營收達到45億,經調整凈利潤3.64億元,毛利率17.2%。今年第一季度營收10.82億元,經調整凈利潤7790萬元,毛利率達16.2%,整體表現較為穩定。
但另一方面,十月稻田的資產負債情況并不樂觀,在2022年底出現1.06億元負債前,公司創始人家族曾率先拿走1.8億元的股權分紅,疊加上市前股東多次分紅套現,引發外界對公司未來能否穩定運營的懷疑。
2020年后,在資本市場的助推下,十月稻田共計完成了三輪融資,最高一輪融資金額達14.5億元,三輪融資后十月稻田的市值達到了145億元人民幣,其投資方包括啟承資本、云鋒基金、紅杉中國、CMC資本、策然投資以及海外資本穆巴達拉投資公司PJSC等。
相較于一眾消費類公司IPO遞表排隊短則半年、長則數年而言,十月稻田和鍋圈食匯的上市進程較為順利。除了公司本身所經營的業務模式、營收構成較為簡單外,從融資歷史來看,啟動上市計劃后積極擁抱資本、吸引投資也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公司順利上市。
02
消費公司轉戰港股已成趨勢
長期以來,在A股之外港股一直是國內消費品牌上市融資的重要陣地。新消費日報整理發現,截至10月10日,2023年內港股消費類相關上市公司共10家。
其中,醬香白酒公司珍酒李渡成為年內港股最大規模IPO,顯示了港股投資者對于國內消費品牌的熱情,也給了品牌們堅持赴港上市的信心。
從消費行業整體遞表趨勢來看,國內消費類公司前往A股上市仍然是主流,尤其是家電、寵物、服飾等大眾消費領域。頭部消費品牌的供應鏈公司,例如餐具、配料以及預制菜供應商等均更傾向于A股。
不過對于更依賴品牌營銷、更貼近資本的頭部餐飲、美妝消費品牌而言,港股正在成為新的選擇。新消費日報統計顯示,2023年內更新招股書數據并仍在排隊上市的公司共16家。
其中,金夢園、瀾滄古茶、燕之屋、泛遠國際均為此前在A股遞表、退市后,第一時間轉戰港股的消費類公司。從美股退市后,中式餐飲連鎖品牌鄉村基已是第三次更新招股信息,向港股上市發起沖鋒。主營線下美妝、潮玩零售的KK集團也曾三次遞表,2023年隨著公司業務、凈利潤表現好轉,其港股上市決心或將更為堅定。
此前已上市成功的消費品牌也將吸引更多行業內同類型消費品牌嘗試赴港上市。國貨美妝品牌韓束母公司上美股份已于2022年12月末順利登陸港股,且上市近一年以來,公司股價、經營穩定。有了融資金額加持,上美股份得以在品牌擴展、工廠供應鏈以及數字化等方面不斷投入,強化自身競爭力。
今年9月末,自然堂母公司伽藍集團也傳出2024年計劃赴港上市的消息,擬募資不超5億美元。目前該上市計劃仍在初步審議階段。在此之前,上海家化、水羊股份、丸美股份等國貨美妝品牌均選擇在A股上市。
值得關注的是,剛剛完成拆分的菜鳥物流首選了港股上市,同時順豐也選擇赴港二次上市。而主營線下美妝潮玩零售,且預計融資規模較大的KK集團也曾三次遞表,2023年隨著公司業務、凈利潤表現好轉,其港股上市決心或將更為堅定。
有評論認為,在四季度上述公司的上市計劃,有望改善今年港股整體IPO公司數量偏少、融資規模偏低的情況,提振投資及消費市場信心。
評論